谈高考作文汇总9篇
在日复一日的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都写过作文吧,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,聚集在一块。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高考作文9篇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谈高考作文 篇1自1979年以来的20年间,高考作文体裁用得最多的是议论文,长达13年,高考作文大家谈。也许是议论文对学生的要求比之其它文体更高一些,也许是作为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并无多少议论可发,莘莘学子们在高中三年的训练之下,论点、论据、论证一路写下来,文章写作的感觉反而麻木了,枯竭了。随着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呼声渐高,1998年开始,高考作文有了新的方向——淡化文体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材则是:“假如记忆可以移植”,体裁除诗歌外一律不限,可以大胆想象。此题一见“天日”,就引来各路评论,褒贬不一,真是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。对于这样的题材,作家们会怎么看、怎么写呢?
阿来是《科幻世界》的主编,在高考之前,正好写了一篇与作文题相关的文章。他说:“写这篇文章,不是特别为了高考。现在媒体正做世纪末的谈点,写科普性的文章,用科幻的视角看20世纪科技的突破。而我则做了一个‘世纪回眸’,反映科幻与科学的互动关系。一年12期12个选题。7月份写的是第7个选题,选到记忆移植这一块。其实,科幻中记忆移植是一大题材。有人说这次高考作文转向可能太猛了些。中国很多人比较习惯循序渐进,慢慢来。这次猛一些,我觉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,这样冲击大一些。这次那些平时按照老师一步一趋,完全不关注当今科技发展的学生,面对这题,可能无从下手。
当然,也不是说,这题非得写成科幻的。我那篇文章也不是科幻的。也有人提出,语文是人文,而这题更体现科学的东西,出这样的题是否合适。其实,科学也会冲击道德、伦理,产生新的文化、人类,都有可能,也产生人文。这两者是统一的。
提出这种观点是对人文认识不完善的表现。如果我来写这篇文章,我会写一个小小说,更注重关注一些伦理、道德问题,超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”
冯骥才一听记者的采访内容,马上快言快语地作了回答,声音洪亮。他说:“我认为这个题目无共向性,是一个个人认为题目,很糟糕,不高明。它不启发想象,可能会启发一些人的胡思乱想。它只能挤压、逼迫人的想象,而不是幻发。写这种题,就是受罪、煎熬。我不相信有多好的文章出现。这个题给作家,也出不了一篇好文章。反正我不写命题文章。”
冯骥才还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:“就好像看电影,以前站着看,现在有座了只能说坐着比站着舒服,但不能说坐着就一定太好了。”
李洁非告诉记者他没关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,他说:“从题目本身来说,任何题目既好写也不好写,关键在于写作者本身。当然,也得看出题者的意图。如果我写,会写荒诞一点的小说,实写不好,主题跟人性有关。不过出题者认为作家写得乱七八糟也是有可能的。”
刘恒说:“这个题目写出文章差异大,不像别的题最后落实到某物、某人、某内容上。我不知道评分标准是什么,可能评分有困难。仅就题目而言,也可写成伪论文,就是可装成论文,但没有论据。自由度大,阅卷难度也大。两个小时里接受一个突如其来的题目,够呛,不一定有话说,说的时候也可能瞻前顾后。”
徐坤笑言:“面对这题我的第一感觉是写科幻文章。把前辈好的东西移植过来,像电脑软盘里存的东西,用时一点点提出来,这样就可以偷懒了。”
李鸣生则会写这样一个故事:我最好的朋友——一个跳芭蕾舞的漂亮女孩突遇车祸失去记忆。每次去探望,面对我时,她如同面对木头。我们之间深深的友谊、可以铭记在心里的一些事情都让她无动于衷,没有反应。于是我幻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……体现出一种美好愿望,再推广到社会上的一些美好愿望。用一种残酷的与最美好的形成鲜明对比,来体现主题。
那么,考生们是如何来作这篇作文的呢?阅卷结束之际,记者采访了几位阅卷老师,高中优秀作文《高考作文大家谈》。
北大附中张文敏老师多次参与作文阅卷,对多年来的高考作文有较深的体会。她给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:“我很欣赏这题:考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,鼓动学生大胆想象,编述故事,发表见解,展望前景。体裁上也没有限制,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,很开放,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点。这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冲击。作文重点考察的是创造思维能力,这题能体现这一点,也能体现高考选拔学生高素质潜力的功能。这个考题所有考生会有话说,有内容写,能发挥想象,体现才能、才华。”
张老师说:“从考试结果来看,阅卷老师认为好作文少,特坏的也不多,平庸之作居多。那些思维活跃,科普文章读得较多的学生写得好。他们的想象力强,选材丰富多彩:有帮助失忆者恢复记忆的,有关注历史、人生的。有些学生缺乏想象,写得出轨。表现为:立意不高,暴露出一些不健康的情绪,例如希望移植别人的记忆,从此脱离苦海不用学习了;主题不集中,例如谈到移植爱因斯坦、居里夫人、爸爸的记忆后,就变成这些人物的人物描写了,走题了。有的散文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,就会人才济济、荒山变良田、国富民强。其实记忆移植跟这种结果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。有的想象不合理、不合情。
例如我和猪的记忆移植后,猪就背书包去上学了,去买东西。
在写法上,有散文化的,有编述故事的,有发表见解作理性思考的。我们觉得散文化的文章易暴露一些立意的弱点。编述故事的则不易合情合理,例如写小婴儿移植萧邦的记忆,那么他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乐曲。有一篇题为《记忆商店》的文章倒是编得合情合理。发表见解的文章好的不多,但发现了几篇,这是更高的层次,需要的能力更强。”
北京实验中学的孙静老师说:“这题散文化写起来容易一些,用一些排比句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成……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成……将古今中外名人的记忆移植过来,再加上文笔流畅,就可以算一篇好文章了。对于编故事的文章来说,如果构思新颖,情节也合理,也能算好文章。还有议论为主的,文章效果普遍不是特别好。有一种观点反对移植记忆,认为人生是一种过程,要有体会,要有自己的真实人生,这种观点是比较好的。
有的虽然也辩证地看这个问题,提出有好处,有坏处,但还是显得比较平庸。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文章是写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,比如移植抗洪救灾中英雄人物的记忆,从而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丰富感受。”
孙老师认为,这次高考作文“虽然题目新了,但内容特别新鲜的不多,大多四平八稳。偶有大胆的,却把握不好。其实,随便出一个题,都是学生思维能力、认识能力的反映。作文题不是文章写得好的唯一前提,真正有思维能力的同学,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会处理得很好。”
从张文敏老师处,记者选录了两篇好文章的片断。一考生以炽热的情感、严谨的结构、娴熟的语言征服了阅卷老师,得了满分。她这样写道:假如记忆可以移植,那也终究是别人的记忆,映射了别人的奋斗足迹和感情轨迹 ……此处隐藏8155个字……宽容态度
多年从事上海市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专家、华师大中文系周宏教授是本次竞赛的评委评委之一。他表示,在本次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文,绝对是高考作文的一类卷。他提醒各位同学和家长,请不要约束自己或者孩子的真实想法。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是非常开放,非常宽容的。没有个性的文章,没有思想的文章,没有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在高考中获得一类卷的,而我们的竞赛作文恰恰是有个性、有思想、有真情的。
本届作文竞赛中,部分文章中出现了网络语言,引起评委们的关注。 “对待网络语言,我们持宽容的态度。 ”周宏介绍道,“网络语言”需要更清楚的界定,在网络上所使用的语言并不等于“网络语言”。比如,“浮云”一词只是在网络上出现的比较多而已,而其实“浮云”一词早就有了,“浮”了几万年了;再说,网上“打酱油”这样的词汇,我觉得很好嘛,它不过是赋予了这个词汇以新的涵义,而不是错别字。
反对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
曾经有中学老师表示,一些已被实体媒体使用的“网络语言”,如“神马都是浮云”,运用到作文中去,是可以接受的。对此,周宏教授表示了不同的意见:“浮云”是可以的,“神马”是不可以的。因为“神马”是汉语拼音输入法打错之后出现的错别字。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是不应该在我们主流语言的阵地中出现的。
周宏说道,如果想表达“今天,我很激动”,可以把“激动”写成“鸡冻”吗?它在网络中确实可以生存,但是要想到主流语言的阵地里来走一走,对不起,不可以!我们反对的是这种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。比如说“灰机”,这是错别字+读音错误;再比如说“杯具”,“杯具”是悲剧,这个“杯具”会成为将来中国的语言吗?作为一名大学老师、语文老师,其态度很鲜明,坚决反对这种错别字。
所以,无论是作文竞赛还是高考作文,阅卷评委对网络语言是区别对待,宽容要与严格相结合。如果你在作文中出现“给力”,这就无所谓了,因为“给力”不是错别字;而今年最不给力的就是“hold”,因为它已经“hold不住”了——太陈旧了,因此,请不要再“hold”了,更何况,这个词它根本上是一个英文单词。
谈高考作文 篇8两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新颖,也谈得很有道理,确实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问题的要害。但我认为,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,我们应该从高考的角度来认识高考作文,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来看待高考作文。在此,我也想谈谈我对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认识,以就正于大方之家。
高考作文与科举取士
谈到高考作文,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科举取士。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基本采用的是一文定终身。关于这种形式的好坏,在语文界一直有争论。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好,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;有人认为因为存在着评分上的不公正性,不宜过多地夸大作文的选拔功能。到现在呢,又衍生成高考语文试卷中究竟该不该加大作文分数,更有甚者甚至引发了高考语文试卷中还要不要作文题的争论。《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考写作吗》一文中就说到:“为什么不少发达国家因为(作文)缺少客观性的评价而不考作文,为什么我们的近邻——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色的日本,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考场作文并不给予评分,在同等情况下翻出来以供参考,这恐怕是工业社会对写作内容、方式、数量的要求与农耕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吧,老师笔记《漫谈高考作文》。”我认为,也不应该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,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,取消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。高考作文自有其选拔功能,我们就拿走向极端的古代科举“一文定终身”来说,它不也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吗?中国古代出名的文人里,多数还是通过这条路走出来的,你敢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吗?当然,你完全可以说,是人才,无论采用哪种选拔方式都可以脱颖而出,既然这样,我们还要现在的高考干吗?我并不是替科举取士辩护,我们现在的高考也并非科举取士,我也并不是说现在的高考就没有问题,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认为应该改革,只是作文,至少在目前,还自有其选拔功能,不宜完全否定。
客观辩证看待目前高考作文
应该说,恢复高考以来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、不断更新、不断尝试的道路。命题作文、材料作文、话题作文各领风骚好几年,发展到现在,应该说呈现出来的是百花齐放的局面。我认为,出题人也算绞尽了脑汁,每年出完题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评和指责。而社会呢,也没有“辜负”他们的期待,因为只有批评和指责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——我没有人云亦云,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当然,我也并不认为高考作文题不可以批评和指责,我只是想说,不要动不动就采用全盘否定的手法,高考出题人对自己出的题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自有他们的想法。
我认为,目前高考作文的症结还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倾向性上,它直接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。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,在作文题的原材料部分,几乎都有“明显”的审题倾向性,这很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。这也许才是造成《高考作文: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》一文中所说的“语言华丽、内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”、“借历史故事说事的文章得高分”、“玩弄技巧、胡编乱造的文章得高分”的根本原因。因为学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审题立意(材料里面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往哪方面写作),只需要“玩弄”点小技巧就可以轻松地得高分,他为什么不这么去做呢?可以这样说,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题都在漠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,富有思辨、争论价值的作文题如凤毛麟角,学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、小花样,堆砌点历史的或现实的材料,去阐发一通出题人已然给出的思想,就可以赢得高分。这当然直接违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。
谈高考作文 篇9昨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,由于是高考,学校显得异常庄严和平和。曾经熙攘的小吃街也鲜有人往来。离开几年之后再去熟悉的地方,很多变与不变得东西,都充满回忆的味道。
我找到那家上学最爱去的小店,点了常吃的食物坐下了。迎面来是熟悉的热蒸汽和老板招呼的声响。这不由让我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……
当我还是一名等待高考的学生的时候,我把高考看的很重,仿若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件事情。我习惯于挑灯夜战,习惯于不顾周围的一切。由于自己的家庭很普通,父母都是农民,所以总是会告诉自己对于高考就是要不遗余力。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,在十几岁的年纪,便给自己背上了坚硬的盔甲。我自己也是不善于倾诉的人,爸妈也从来没有意识到,我也需要人关怀。他们只知道我很听话,不用多操心什么就能什么都做好。后来,在长期压力下,身体估计也承受不了,我晚睡对它的虐待,终于给与以反击,于是我生病了。
但是,对于如今上了大学并能够继续再学习的我来说,我反而觉得,十几岁的年纪就应该做十几岁的梦,懂事是一件好事情,但是过分把自己困于责任的牢笼中,的确得不偿失。假若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,我可能不会对于自己的高考时代有这样的感慨吧。
对比于当初有些稚嫩的自己来说,如今的我懂得,高考的确重要,但面对重要的事情的时候,也需要用坦然的态度处理,以为在你逞能拧巴时,可能会为后续埋下遗憾。你只需要在你觉得神清气爽的时候,全心全意,不用和别人比较什么,真正总是要面对的是自己。
文档为doc格式